DOPG sodium,二油酰基磷脂酰甘油钠,淡黄色至黄色粉末
DOPG sodium(二油酰基磷脂酰甘油钠)是磷脂家族的一员。其结构中甘油的 1 位和 2 位连接的是油酰基(一种不饱和脂肪酸酰基),3 位连接磷脂酰甘油基团,且以钠盐形式存在。相比于饱和脂肪酸酰基的磷脂,DOPG sodium 由于油酰基中含有碳 - 碳双键,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的柔性和流动性。在生物膜中,它的存在有助于调节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,同时在药物载体、基因传递等领域有的研究和应用。
物理化学特性
外观与溶解性:通常为淡黄色至黄色粉末。在水中可分散形成脂质体或胶束等结构,有一定的分散稳定性。由于油酰基的不饱和性,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较好,尤其是在一些非极性或弱极性有机溶剂如氯仿、甲苯中,能快速溶解并均匀分散。
稳定性:相对而言,由于不饱和键的存在,DOPG sodium 比饱和脂肪酸酰基的磷脂更容易发生氧化反应。在光照、氧气存在的环境下,油酰基的双键可能被氧化,导致分子结构改变,影响其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,也可能发生水解反应,水解程度和速率受环境 pH 值影响。
两亲性与膜特性:具有明显的两亲性,亲水的磷脂酰甘油钠盐头部和疏水的油酰基尾部。在水溶液中能自发形成脂质双层结构,构建脂质体。与饱和磷脂相比,其形成的脂质体膜具有更高的流动性,这是因为油酰基的双键使分子间排列较为松散。这种高流动性对脂质体的药物包封率、药物释放速率以及与生物膜的融合能力等都有重要影响。
电荷性质:和其他磷脂酰甘油钠盐一样,DOPG sodium 的亲水头部带负电,使脂质体表面呈现负电性。这一电荷特性在细胞摄取、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发挥作用,例如可通过静电排斥作用避免脂质体在血液循环中过早聚集,同时也可与带正电的生物分子或细胞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。
名称:DOPG sodium
纯度:95%+
性状:基于不同的分子量,呈白色 / 类白色固体,或液体。
溶剂:溶于二氯甲烷、DMSO、水等常规有机溶剂。
储藏条件:-20°C干燥避光保存
包装规格:50mg 100mg 250mg 500mg(按需提供)
推荐产品:
DSPC-PEG-PCL 二硬脂酰基磷脂酰胆碱-聚乙二醇-聚已内酯
DPPC-PEG-PCL 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-聚乙二醇-聚已内酯
DOPC-PEG-PCL 二油酰磷脂酰胆碱-聚乙二醇-聚已内酯
DMPC-PEG-PCL 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-聚乙二醇-聚已内酯
POPC-PEG-PCL 棕榈酰油酰磷脂酰胆碱-聚乙二醇-聚已内酯
DLPC-PEG-PCL 二月桂酰磷脂酰胆碱-聚乙二醇-聚已内酯
仅供科研,不能用于人体实验AXC.2025.03.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