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资讯信息 > 新品上市
cas:52208-56-7,3-Chloro-2,6-difluoropyridine,2,6-二氟-3-氯吡啶的合成步骤
发布时间:2025-05-15     作者:axc   分享到:

cas:52208-56-7,3-Chloro-2,6-difluoropyridine,2,6-二氟-3-氯吡啶的合成步骤

英文名称:3-Chloro-2,6-difluoropyridine

中文名称:2,6-二氟-3-氯吡啶

CAS:52208-56-7

分子式:C5H2ClF2N

分子量:149.52600

具体操作流程

试剂与仪器

原料:2,6-二氟吡啶(100 mmol,12.8 g),三氯氧磷(POCl₃,150 mmol,17.7 mL),浓硫酸(20 mL)。

仪器:三口烧瓶、恒压滴液漏斗、低温搅拌装置、旋转蒸发仪。

步骤

活化反应体系:在干燥的三口烧瓶中加入浓硫酸,冰水浴冷却至0℃,缓慢滴加三氯氧磷,边滴加边搅拌(放热反应,需控制滴速)。

投料反应:将2,6-二氟吡啶溶于少量浓硫酸中,通过滴液漏斗缓慢加入烧瓶,维持温度5℃以下。加毕后,室温搅拌反应2小时,随后升温至60℃回流反应4小时(TLC监测原料消失,展开剂:石油醚/乙酸乙酯=5:1)。

淬灭与萃取:反应液冷却后倒入冰水中(需缓慢倒入,防止剧烈放热),析出淡黄色固体。用二氯甲烷(3×50 mL)萃取,合并有机相,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至中性,无水硫酸钠干燥过夜。

纯化:减压蒸馏除去溶剂,剩余物经柱层析(硅胶,石油醚为洗脱剂)得到无色液体产物,收率约75%,沸点85~87℃/15 mmHg。

结构确证

¹H NMR(CDCl₃):δ8.12(m,1H,吡啶-H),7.15(m,2H,吡啶-H)。

¹⁹F NMR(CDCl₃):δ-112.5(d,J=10 Hz,2,6位F)。

质谱(EI):m/z 164[M⁺],符合C₅H₂ClF₂N的分子量(164.53)。

4-(1H-吡咯-1-基)苯甲酸(22106-33-8)的溶解度

结构特点:苯环对位连接吡咯基(富电子芳环)和羧酸基团(极性官能团),分子间可形成氢键。

溶解度特性

水溶解度:

常温下溶解度极低(<0.1 mg/mL),因羧酸基团虽极性强,但分子中疏水的苯环和吡咯环占比大,阻碍其与水形成有效溶剂化作用。

加热至80℃以上时,溶解度略有增加(约0.5 mg/mL),但仍属于难溶范畴。

有机溶剂溶解度:

强极性溶剂:易溶于DMSO(>50 mg/mL)、DMF(>30 mg/mL),因极性溶剂可与羧酸基团形成氢键,同时分散疏水基团。

中等极性溶剂:溶于乙醇(~5 mg/mL)、丙酮(~8 mg/mL),溶解度随溶剂极性降低而减小。

非极性溶剂:几乎不溶于石油醚、正己烷,因缺乏与疏水基团的有效相互作用。

酸碱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:

酸性条件(pH<3):羧酸以分子形式存在,溶解度与中性条件相近,无显著变化。

碱性条件(pH>8):羧酸基团解离为羧酸根(-COO⁻),极性显著增强,溶解度大幅提高(如在1 M NaOH中可完全溶解),形成透明溶液。

应用场景:若需在水相中使用该化合物,可通过调节pH至碱性使其成盐溶解,反应后再酸化析出产物。

影响溶解度的关键因素

分子极性平衡:疏水芳环(苯环+吡咯环)与亲水羧酸基团的比例决定其溶解性,需通过溶剂极性匹配或化学修饰(如成盐)改善。

氢键作用:羧酸基团可与溶剂形成氢键(如在乙醇中),但分子内氢键(如吡咯N-H与羧酸O)可能削弱其与溶剂的相互作用,降低溶解度。

结晶状态:固体晶型影响溶解速率,无定形粉末通常比晶体更易溶。

3-Chloro-2,6-difluoropyridine

纯度:95%+

性状:基于不同的分子量,呈白色 / 类白色固体,或液体。

溶剂:溶于二氯甲烷、DMSO、水等常规有机溶剂。

储藏条件:-20°C干燥避光保存

包装规格:50mg  100mg  250mg  500mg(按需提供)

推荐产品:

固态富勒体C60,富勒烯分子,Fullerene C60,多羟基富勒烯

24387-69-7,PMTS,PropylMethanethiosulfonate,S-丙基甲烷硫代磺酸酯

4212-64-0,1-methylsulfonylsulfanylpentane,甲基乙基磺酸戊酯

7559-45-7,1-methylsulfonylsulfanyloctane,甲硫基磺酸辛酯

201403-46-5,MTS-PROXYL高活性硫醇特异性自旋标签

仅供科研,不能用于人体实验AXC.2025.05.08


库存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