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宣传资料 > 生物相关
稀土铕红色荧光聚苯乙烯微球(1 μm)的荧光机制与制备
发布时间:2025-07-09     作者:zhn   分享到:

稀土铕红色荧光聚苯乙烯微球(1 μm,常规款)

中文名称: 铕离子掺杂红色荧光聚苯乙烯微球(1 微米)
英文名称: Europium-Doped Red Fluorescent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(1 μm)

一、材料概述:

稀土铕(Eu³⁺)红色荧光微球是一类通过将铕配合物(如Eu(TTA)₃、Eu(DPA)₃等)掺杂至聚苯乙烯基质中形成的红色荧光微球,具有强的荧光稳定性、发光寿命长和抗光漂白性,适用于高灵敏度生物检测和多重荧光标记。


二、基本参数:

粒径: 1 μm

荧光类型: 铕离子激发产生红色荧光

激发波长: 340–370 nm

发射波长: ≈615 nm(强烈红光)

分散介质: 通常为水性缓冲液


三、荧光机制与制备:

铕离子具有独特的4f–4f跃迁特性,发射波长固定而不受微环境变化影响。在聚合过程中将Eu配合物均匀掺杂于PS核中,形成稳定的荧光核心,外层还可进一步接枝功能团(如羧基、氨基)以便生物偶联。


四、性能特点

超高荧光强度与稳定性: 相较普通有机染料,Eu³⁺荧光微球具有更长寿命与抗漂白性;

低背景干扰: 发射波长远离细胞自发荧光波段,检测灵敏度高;

粒径均一: 1 μm大小适用于高分辨成像、自动化分析等需求;

可功能化表面: 支持定制羧基、胺基等官能团,用于后续偶联标记。


五、应用方向:

多重流式细胞检测编码微球: 搭配其他颜色荧光微球用于多靶标分析;

细胞成像与吞噬研究: 利用其红色信号进行细胞追踪与摄取分析;

荧光免疫检测平台构建: 用于构建高灵敏度、可量化检测系统;

荧光探针/生物传感器载体: 可结合核酸、抗体用于特异性识别。

聚苯乙烯(PS)微球是一类以聚苯乙烯为主要成分制备的球形微米或纳米级颗粒,因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广泛的应用价值,在材料科学、生物医药、化学分析等领域受到高度关注。本文重点介绍直径约500纳米(nm)级别的PS微球的制备、性质及其应用。

稀土铕红色荧光聚苯乙烯微球(1 μm,常规款)

产地:西安齐岳生物

用途:科研 

以上资料由齐岳生物小编zhn提供,仅用于科研  

相关推荐: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载小肽P-WH的透明质酸微针P-WH-HA可溶性载药微针

维生素A棕榈酸酯(VAP)冻干脂质体

负载DOX/ICG的聚乙二醇吡咯烷酮可溶解微针

载胰岛素聚乳酸-羟基乙酸共聚物微针INS-PLGA纳米微针

大黄素脂质体冻干剂

甲基丙烯基团修饰的透明质酸HA微针HAMA微针

两性霉素B冻干脂质体(amphotericinB,AMB)

铁皮石斛多糖-透明质酸可溶性微针


库存查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