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MPE-ICG,吲哚菁绿标记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在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原理
DMPE–ICG 是一种通过将二肉豆蔻酰磷脂酰乙醇胺(DMPE, 1,2-dimyristoyl-sn-glycero-3-phosphoethanolamine)与吲哚菁绿(ICG, Indocyanine Green)共价结合而形成的两亲性荧光脂质分子。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:① 双 C14 饱和脂肪链,保证其在脂质双层中的稳定嵌入;② 磷脂酰乙醇胺的氨基头基,提供与 ICG 活性基团的偶联位点;③ 近红外荧光染料 ICG,具有 780–805 nm 的吸收峰和 810–830 nm 的发射峰,光学性能优越,可实现深部组织成像。DMPE–ICG 的设计兼具膜锚定性与光学示踪功能,因而在药物递送系统中不仅充当结构构件,还能赋予体系可视化监控的能力。
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1. 两亲性驱动的自组装
DMPE–ICG 分子具有典型的两亲性:疏水的双肉豆蔻酰链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聚集在一起,而亲水的磷酸甘油头基和 ICG 染料部分则朝向水相。这种结构特征使 DMPE–ICG 能够在水溶液中与其他磷脂共同自组装成稳定的脂质双层或脂质体。通过这一自组装过程,ICG 被牢固嵌入纳米载体中,既避免了游离 ICG 容易聚集和光漂白的问题,又增强了其在体内的稳定性。
2. 脂质体/纳米载体的构建
在药物递送系统中,DMPE–ICG 通常作为功能化脂质与其他结构脂质(如 DSPC、DPPC、DSPE-PEG 等)共同组装成脂质体或纳米囊泡。DMPE 的锚定作用保证 ICG 分子稳定固定于膜表面或双层内部,从而避免传统 ICG 在血液循环中快速清除的缺点。同时,ICG 的近红外荧光特性使得该类脂质体具备可视化追踪能力,能够通过体内成像实时监控药物分布和释放过程。
3. 共载药物的封装原理
DMPE–ICG 脂质体不仅自身带有荧光功能,还能在其水相核心封装亲水性药物,或在脂质双层内嵌入疏水性药物。这种双重负载机制赋予其的药物递送能力。由于 DMPE–ICG 分子在脂质体表面的稳定存在,其荧光信号可作为药物释放的间接指示,从而实现“载体–药物”同步监控。
4. 光学与光热效应辅助递送
ICG 除了作为荧光探针外,还具有光热转化与光动力特性。DMPE–ICG 脂质体在近红外激光照射下能够局部升温或产生活性氧,从而诱导脂质双层的流动性增加或局部破裂,促进药物释放。该机理为构建光控释放型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实现了诊疗一体化设计。
5. 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
DMPE 来源于磷脂衍生物,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,不会引入额外。与游离 ICG 相比,DMPE–ICG 通过共价结合方式稳定嵌入脂质体,大大提高了其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和半衰期。其两亲性设计还能减少 ICG 的自聚集,从而改善荧光信号的稳定性和检测灵敏度。
6. 构建优势总结
在药物递送系统中,DMPE–ICG 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:① 结构两亲性保证其在脂质体中的稳定锚定;② 近红外荧光信号可实现非侵入性体内追踪;③ 能通过光热或光动力效应实现刺激响应性释放;④ 与药物共载时可作为示踪信号监控递送过程;⑤ 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代谢可接受性。
综上,DMPE–ICG 结合了脂质锚定特性与 ICG 的近红外荧光优势,其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原理基于自组装驱动、稳定负载和光学可视化三大核心机制。它不仅是脂质体药物递送的重要功能化成分,也是实现多功能诊疗一体化平台的关键分子。
产品名称:DMPE-ICG,吲哚菁绿标记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
纯度:95%+
性状:固体或液体
储藏条件:-20°C干燥避光保存
包装规格:50mg 100mg 250mg 500mg(按需提供)
厂家:齐岳生物
关于我们
齐岳生物供应近红外荧光花菁染料标记各种官能团的定制服务,如活性酯(NHS酯)、马来酰亚胺(MAL)、叠氮(N₃)、炔基(alkyne)等,便于与蛋白质、肽、多糖、抗体、寡核苷酸、纳米颗粒等共价偶联。可选择多种功能团与目标分子进行精准结合,实现对蛋白质、多肽、抗体、核酸或纳米材料的荧光修饰。此外,齐岳生物还提供定制染料标记服务,包括肽类、蛋白类、小分子、糖类等不同类型标的物,满足用户在科研、成像等多方面的个性化应用。
推荐产品:
CY3.5-Gluconic acid
CY3.5-Gluconic acid
CY3.5-葡萄糖酸
CY3荧光标记葡萄糖酸
CY3-Gluconic acid
CY3标记葡萄糖酸
CY3-Gluconic acid
仅供科研,不能用于人体实验AXC.2025.09